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站公告 > 正文  
请输入搜索信息:
网站公告

《福建日报》刊登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丹教授的《 我们该如何对待经典 》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1/01/13 17:22

1月12日,《福建日报》第11版刊登了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丹教授关于山东省采取的‘去除“糟粕”读经典’的做法,针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经典》发表自己看法。全文如下:

 

山东近日出台规定,禁止中小学推荐学生全文阅读《三字经》、《弟子规》,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删节。此事引起公众的热议。

《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以及其他一大批古代文化典籍,它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是经过长期甚至几千年的淘洗而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像《三字经》、《弟子规》,曾经是古代儿童发蒙的教材,在古代儿童教育中曾起过很大作用;《论语》、《孟子》,则是影响了几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著作。

今天重新阅读认识这些经典著作,包括推荐中小学生阅读这些典籍,是有好处的。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找回民族精神、民族魂,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宝库。近几年来的“国学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的产物。许多地方把国学典籍选入学校的课本,或推荐学生学习国学经典,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然而,对待经典的态度,却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不乏认真研读经典之作的人,但也可以看到,随意割裂经典者有之,以“六经注我”式的态度解读经典者有之,甚至曲解、歪曲经典者亦不乏其人。

阅读古代经典,最重要的是认真全面阅读原著。特别是在今天,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来重读这些经典著作,应该了解它们的内容和时代特点。要做到这点,就应该认真阅读原著,全面了解全书的内容,才能够真正把握它,也才能够真正为我所用、古为今用。如果随意删节所谓的有害的“糟粕”,对于这部典籍产生的原因、时代特征以及优劣,是难以全面和彻底地了解的,这对阅读古代经典不利。哪怕是一般读者也是如此。

诚然,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是我们本来就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其实质是对整个传统文化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其精华和糟粕都进行了解和分析,才能知道哪些该吸取,哪些该剔除,而不是机械地删除某些文句。不了解其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语境,何以认定它是糟粕?判断是精华还是糟粕,都应建立在对原著的全面理解上。更何况你认为是糟粕的,它未必是糟粕。据报道,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删除有关经典的“糟粕”,但哪些是“糟粕”,有的老师感到茫然。又如我们曾经对《论语》中“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批判,也是如此。

其实,一定要将《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进行删节后再推荐给中小学生,还有个教育方法论上的误区。让学生原汁原味地阅读经典原著,并不等于对其中的糟粕不进行批判。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缺失。还可以请专家进行解读。让学生原汁原味地阅读经典原著,才能真正了解这部典籍,才能够知道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为什么会有这些糟粕,如何去认识它、批判它。就像花朵不可能一直在舒适温暖的花房里成长而不经受一点风雨一样,即使是对中小学生,也应该有不怕“细菌”侵入其身的胆略,只要他们有强健的体魄。不可想象,我们只能给小孩子输入氨基酸等纯营养品,而不让他们吃各种各样营养丰富但也可能掺杂着某些有害元素的食物。国学教育和国学经典学习并不是我们教育的全部,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抗毒”能力和判断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辨认精华与糟粕。在教育方法论上,我们再不能做那些貌似合理实则偏颇的事情了。